伤寒论注
辨合病并病脉证并治篇
作者:张机(后汉)
伤寒有六经之证,有六经之脉,证脉井然不杂,则可直指为某经之病。若两经、三经
,阴阳混淆,不可以一经名者;或一经未罢又传一经,二经、三经同病,不归并一经
者,则名曰合病。或二经、三经同病,其后归并一经自病者,则名曰并病。论中所着
合病、并病,虽单举阳经,未及阴经,然阳经既有合病、并病,则阴经亦必有之可知
矣。如太阳病脉反沉,少阴病反发热,是少阴、太阳合病也;阳明病脉迟,太阴病大
实痛,是太阴、阳明合病也;少阳病脉细而厥,厥阴病呕而发热,是厥阴、少阳合病
也。是虽无合病之名,而确有合病之实。且三阳皆有发热证,三阴皆有下利证,如发
热而下利,是阴阳合病也,阴阳合病,若阳盛者属阳经,则下利为实热,即论中所谓
太阳、阳明,阳明、少阳,太阳、少阳,合病者是也。阴盛者属阴经,则下利为虚寒
,即论中所谓少阴下利反发热不死,少阴下利清谷,里寒外热,不恶寒而面赤者是也
。盖阳与阳合,不合于阴,为三阳合病,则不下利而自汗出,乃白虎汤证也;阴与阴
合,不合于阳,为三阴合病,则不发热而吐利厥逆,乃四逆汤证也。诚以人之藏府互
根,阴阳相合,三阳既有合并之病,则三阴亦有合并之病,不待言矣。
01
太阳与阳明合病者,必自下利,葛根汤主之。太阳与阳明合病,不下利,但呕者,葛
根加半夏汤主之。
【注】
一经未罢,又传一经、二经、三经同病,而不归并一经者,谓之合病。太阳与阳明合
病者,谓太阳之发热,恶寒无汗,与阳明之烦热不得眠等证,同时均病。表里之气,
升降失常,故不下利,则上呕也。治法只须先解太阳之表,表解而阳明之里自和矣。
若利则宜葛根汤表而升之,利自可止;呕则加半夏,表而降之,呕自可除也。
【集注】
成无己曰:邪气外盛,阳不主里,则里气不和。里气下而不上者,但利而不呕;里气
上逆而不下者,但呕而不利,故以葛根汤以散表邪,加半夏以下逆气也。
葛根汤方
葛根四两 麻黄(去节)三两 桂枝二两 芍药二两 甘草(炙)二两 生姜(切)
三两大枣(擘)十二枚
右七味,?咀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葛根,减二升,去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温服
一升,覆取微似汗,不须啜粥,余如桂枝法,将息及禁忌。
葛根加半夏汤方
于葛根汤内,加半夏半升,余依葛根汤法。
【方解】
是方即桂枝汤加麻黄、葛根也。麻黄佐桂枝,发太阳荣卫之汗;葛根君桂枝,解阳明
肌表之邪。不曰桂枝汤加麻黄、葛根,而以葛根命名者,其意重在阳明,以呕利多属
阳明也。二阳表急,非温服,覆而取汗,其表未易解也。或呕,或利,里已失和,虽
啜粥而胃亦不能输精于皮毛,故不须啜粥也。
【集解】
柯琴曰:李杲定为阳明经药,洁古云:未入阳明者,不可便服,岂二子未读仲景书耶
?要之葛根、桂枝,俱是解肌和里之剂,故有汗、无汗,下利、不下利,俱可用,与
麻黄之专于发表者不同也。
汪琥曰:『外台方议』问曰:经云下利不可发汗,发汗则胀满,今此下利又发汗者何
也?答曰:少阴病下利清谷者,为里虚,若更发汗,则脾虚而胀。今太阳病未罢,或
有头痛、恶风寒等证,尚在于表,其脉尚带浮,便传入阳明而有口渴、身热等证,又
自下利,必须此方发散太阳之表,以中有葛根能除阳明之邪也。故诸证但发热,兼有
里而脉浮者,此方最善。
02
太阳与阳明合病,喘而胸满者,不可下,宜麻黄汤。
【注】
太阳阳明合病,不利不呕者,是里气实不受邪也。若喘而胸满,是表邪盛,气壅于胸
肺间也。邪在高分之表,非结胸也,故不可下,以麻黄汤发表通肺,喘满自愈矣。
【集注】
喻昌曰:两经合病,当用两经之药,何得专用麻黄汤耶?盖太阳、阳明两邪相合,邪
攻其胃,不呕则利,故用葛根汤?今邪攻其肺,所以喘而胸满,麻黄杏仁者,肺气喘
逆之专药也。
魏荔彤曰:二经合病,独见证于胸肺之间,喘而作满,此正二经之表邪为患,不可误
认胸膈属里,妄施攻下,如大、小陷胸之类也。
03
太阳与少阳合病,自下利者,与黄芩汤,若呕者,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。
【注】
太阳与少阳合病,谓太阳发热、恶寒,与少阳寒热往来等证并见也。若表邪盛,肢节
烦疼,则宜与柴胡桂枝汤,两解其表矣。今里热盛而自下利,则当与黄芩汤清之,以
和其里也。若呕者,更加半夏、生姜,是清和之中兼降法也。
【集注】
程知曰:言太阳、少阳合病下利,宜用和法也。曰太阳则尚有表证也。然已见下利,
则入里之热已明,故不解外而清内。成无己云:太阳、阳明合病,下利为在表,当与
葛根汤;阳明、少阳合病,下利为在里,可与承气汤。此太阳、少阳合病,下利为在
半表半里,非汗下所宜,故与黄芩芍药以和解之。呕者,邪上逆也。故加半夏、生姜
以散逆气。
汪琥曰:太、少合病而至下利,则在表之寒邪,悉入而为里热矣。里热不实,故与黄
芩汤以清里热,使里热清而在表之邪自和矣。所以此条病,不但太阳桂枝在所当禁,
并少阳柴胡亦不须用也。
黄芩汤方
黄芩三两 甘草(炙)二两 芍药二两 大枣(擘)十二枚
右四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再服,夜一服。
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
于黄芩汤方内,加半夏半升,生姜三两,余依黄芩汤法
【方解】
里热不和,故自下利,用黄芩清热,甘草和中,得芍药、大枣其功倍焉,热清里和,
而利可止。
【集解】
柯琴云:因热不在半表,故不用柴胡,热已入半里,故主黄芩加芍药也。非微弱胃虚
,不须人参,若兼呕者,仍加半夏、生姜可也。
04
阳明、少阳合病,必下利,其脉不负者为顺也。负者失也,互相?贼,名为负也。脉
滑而数者,有宿食也,当下之,宜大承气汤。
【注】
阳明属土,少阳属木,二经偏里,故合病必下利也。阳明脉大,少阳脉弦,脉得大弦
,是为本脉,宜黄芩汤清热和土,兼泻木邪,利自止矣。若脉单大不弦,则为土不受
邪,其病易愈,名为顺也;单弦不大,则为木来克土,其病难治,名为负也。今脉不
大,弦而滑数,则知非木土为害,乃宿食为病之热利也,故不用黄芩汤,而以大承气
汤下之也。太阳、阳明合病下利,表证居多,故以葛根汤发之;阳明、少阳合病下利
,里证居多,故以大承气汤攻之;太阳、少阳合病下利,半表半里居多,故以黄芩汤
和之。若非合病,则桂枝汤、麻黄汤,分主太阳之表,五芩散、抵当汤分主太阳之里
;葛根汤主阳明之表,三承气汤主阳明之里;小柴胡汤主少阳之表,大柴胡汤主少阳
之里,是各有端司也。
【集注】
张兼善曰:凡合病皆下利,各从外证以别焉。夫太阳病,头项痛,腰脊强;阳明病,
目痛鼻干,不得卧;少阳病,胸?痛,耳聋,凡遇两经病证,齐见而下利者,曰合病
也。然两经但各见一、二证便是,不必悉具。
林澜曰:此节是三证在内,大承气只治得脉滑而数有宿食之证,非并治上两证也。其
脉不负者,虽下利而脉未至纯弦也,不言治法。陶华谓:尝以小柴胡,加葛根白芍治
之,取效如拾芥是也。负者,脉纯弦也。土败但见鬼贼之脉,不必治矣。盖虽同是阳
明之合病,而有入经在府之殊,安可以在经之际,概归之承气乎?
05
三阳合病,脉浮大上,关上,但欲眠睡,目合则汗。
【按】
浮大上之「上」字,当是「弦」字,始合论中三阳合病之脉。若是「上」字,则经论
中从无两寸脉,主三阳病之理。
【注】
脉浮大弦,三阳合病之脉也。浮大弦皆见于关上,知三阳之热邪,皆聚于阳明也。热
聚阳明,则当烦不得眠,今但欲眠睡,是热盛神昏之昏睡也,昏睡自然目合,热蒸则
汗自出也。若施治得宜,使邪还于表而解,否则未可卜也,宜以柴胡、桂枝、白虎三
汤,酌其所当,合而用之可也。
【集注】
方有执曰:太阳脉浮,阳明脉大,关上乃少阳之部位,故曰:三阳合病。
魏荔彤曰:诊其脉浮为太阳,大为阳明,其长上于关上,则弦可知矣。弦又为少阳,
是三阳之经同受邪,所以三阳之脉同见病。如此再谛之于证,但欲眠睡非少阴也,乃
阳盛神昏之睡也。及目合则汗出,是阳胜争于阴中之汗出也。
06
三阳合病,腹满身重,难以转侧,口不仁,面垢,?语,遗尿,发汗则?语,下之则
额上生汗,手足逆冷,若自汗出者 ,白虎汤主之。
【注】
此承上条复详其证,以明其治也。三阳合病者,太阳、阳明、少阳合而为病也。必太
阳之头痛、发热,阳明之恶热、不眠,少阳之耳聋、寒热等证皆具也。太阳主背,阳
明主腹,少阳主侧,今一身尽为三阳热邪所困,故身重难以转侧也。胃之窍出于口,
热邪上攻,故口不仁也。阳明主面,热邪蒸越,故面垢也。热结于里则腹满;热盛于
胃,故?语也。热迫膀胱则遗尿;热蒸肌腠,故自汗也。证虽属于三阳,而热皆聚胃
中,故当从阳明热证主治也。若从太阳之表发汗,则津液愈竭,而胃热愈深,必更增
?语;若从阳明之里下之,则阴益伤而阳无依则散,故额汗肢冷也。要当审其未经汗
下,而身热自汗出者,始为阳明的证,宜主以白虎汤,大清胃热,急救津液,以存其
阴可也。
【集注】
江琥曰:或问白虎汤何以能解三阳之热?答云:病至自汗出,则太、少之邪总归阳明
矣,安得不从阳明而专治之耶?
郑重光曰:三阳合病,表里俱伤也。发汗偏攻太阳,则邪并于阳明而?语益甚。攻下
偏治阳明,则额上生汗,汗出不流,手足厥冷,必成亡阳之证。然则既不宜于汗下,
惟有白虎一汤,两解阳明表里之热。若无自汗,表犹未解,尚不可用此条,当与暍证
参治也。
07
二阳并病,太阳初得病时,发其汗,汗先出不彻,因转属阳明,续自微汗出、不恶寒
。若太阳证不罢者,不可下,下之为逆,如此可小发汗。设面色缘缘正赤者,阳气怫
郁在表,当解之、熏之。若发汗不彻,不足言,阳气怫郁不得越,当汗不汗,其人躁
烦,不知痛处,乍在腹中,乍在四肢,按之不可得,其人短气,但坐,以汗出不彻故
也,更发汗则愈。何以知汗出不彻,以脉濇故知也。
【按】
当解之下「熏之」二字,当是「以汗」二字,始与上下文义相属。
【注】
一经未罢,又传一经,同病而后归并一经自病者,名曰并病。二阳者,太阳、阳明也
。太阳初得病时发汗,汗出不彻,未尽之邪,因而转属阳明,若续自微微汗出,不恶
寒反恶热,始为阳明可下之证。若不微微汗出,而恶寒者,则是太阳之表犹未罢,不
可下也,下之为逆矣。如已经发汗,尚有未尽之表,宜仍与麻桂各半汤,或桂枝二越
婢一汤,小小发汗,以和其表,自可解也。缘缘,接连不已也,正赤,不杂他色也,
谓满面接连赤色不已也。此由于汗出不彻,故阳气怫郁不得宣越,所以其人烦躁短气
,脉濇,不知痛处,乍在腹中,乍在四肢,求之而不可得也。是皆邪气壅甚于经,漫
无出路,但坐以汗出不彻之故耳。当更用大青龙汤或葛根汤,发其汗则愈矣。
【按】
面赤一证,劳损颧红,发于午后者,骨蒸阴虚也。格阳浮赤,兼厥利脉微者,阳虚也
。赤色深重,潮热便?,里实也。赤色浅淡,恶寒无汗,表实也。短气脉濇,内因多
气血虚,若外因短气,必气麤,是汗出不彻,邪气壅促胸中,不能布息之短气,非过
汗伤气,气乏不足续息之短气也。外因脉濇必有力,是汗出不彻,邪气壅滞,荣卫不
能流通之脉濇,非过汗伤液,液少不滋脉道之脉濇也。
【集注】
王肯堂曰:因病太阳,故当汗;因病阳明,故当小汗。先字最有次第,乃仲景之枢机
也。下之以大、小承气,汗之以麻黄等汤 。
程应旄曰:太阳既转属阳明,宜从阳明治矣。然恐转递之处,表邪去尚未尽,里邪乘
其未深,两邪相持,而前后互见,是曰并病。纵使表少里多,终是带表之阳明也。太
阳不应有腹痛,以邪无出路,意欲内攻,故乍在仍不知其处。
林澜曰:汗不彻者,脉必濇,非再汗邪奚自去乎?是知未汗则为并病,已汗即为转属
阳明。未汗则为阳气怫郁在表,已汗则为汗出不彻。汗不彻者,必更汗之;转属者,
必下除之;未汗者,可小发汗;怫郁者,可解之以汗。邪由不同,为病自不同,故施
治亦不同耳。
08
二阳并病,太阳证罢,但发潮热,手足??汗出,大便难而?语者,下之则愈,宜大
承气汤。
【注】
二阳并病,太阳、阳明同病也。太阳证罢,尽归并于阳明,所以但发潮热,手足??
汗出,大便难而?语也,是皆阳明胃实之证,故下之则愈,宜大承气汤。
【集注】
喻昌曰:并病二条,皆是太阳、阳明。上条初入阳明,太阳之邪未彻,故仍宜汗之;
此条已入阳明,太阳证罢,而尽归并阳明,故宜下之。
程知曰:并病者,一经证多,一经证少,有归并之势也。太阳证罢,而归并阳明,但
手足??汗出,是大便已?也,与大承气汤以下胃热可也。
09
太阳与少阳并病,头项强痛,或眩冒,时如结胸,心下痞?者,当刺大椎、第一间、
肺俞、肝俞。慎不可发汗,发汗则?语。脉弦,五、六日,?语不止,当刺期门。
【注】
太阳与少阳并病,故见头项强痛,或眩冒,时如结胸,心下痞?之证。而曰、或曰时
如者,谓两阳归并未定之病状也。病状未定,不可以药,当刺肺俞,以泻太阳,以太
阳与肺通也;当刺肝俞,以泻少阳,以肝与胆合也。故刺而俟之,以待其机也。苟不
知此,而以头项强痛为太阳之邪,目眩胸满为少阳之邪,发其汗,两阳之邪乘燥入胃
,则发?语。设脉长大,则犹为顺,可以下之,今脉不大而弦,五、六日?语不止,
是土病而见木脉也,名曰负。负者,?贼也。慎不可下,当刺期门,以直泻其肝可也
。
【集注】
方有执曰:并,犹合也。彼此相兼合,而有轻重多寡之不同,谓之并。盖少阳间隔阳
明,去太阳远,故但兼并也。
喻昌曰:少阳之脉,络?肋间,并入太阳之邪,则与结胸证似是而实非也。肝与胆合
,刺肝俞所以泻胆也。膀胱不与肺合,然肺主气,刺肺俞以通其气,斯膀胱之气化行
,而邪自不能留矣。发汗则?语,与合病木盛克土之意同。脉弦亦即合病内少阳胜而
阳明负之互词,刺期门以泻木邪之盛也。
林澜曰:大椎即百劳穴,一椎上陷中,主泻胸中诸热气。第一间疑即商阳,在手食指
内侧,主胸中气满,热病汗不出。肝俞在九椎下,肺俞在三椎下,各去脊中二寸,二
穴并主泻五藏之热。期门在乳根二肋端,主伤寒,胸中烦热,过经汗不出。
10
太阳少阳并病,心下?,颈项强而眩者,当刺大椎、肺俞、肝俞,慎勿下之 。
【注】
此承上条,戒不可下之义也。太阳、少阳并病,心下?而眩者,少阳也;颈项强者,
太阳也。当刺肺俞、肝俞,以泻太阳、少阳之邪,慎不可下也。若以心下?,而误下
之,必变逆候矣。
【集注】
成无己曰:慎勿下之。攻少阳之邪,太阳之邪乘虚入里,必作结胸。经曰:太阳、少
阳并病,而反下之,成结胸。
程知曰:上言不可汗,此言不可下也。不可汗,恐其?语;不可下,恐其结胸也。
程应旄曰:此并病心下?居首,颈项强而眩次之,似尚可下,不知少阳三法有禁,只
可刺而慎勿下也。
汪琥曰:大椎一穴,实合太、少而齐泻。诸家注皆不明用针之理,竟置大椎而不论,
大误之极。
11
太阳少阳并病,而反下之,成结胸,心下?,下利不止,水浆不下,其人心烦。
【注】
此承上条,而言误下之变也。太阳、少阳并病,不刺肺俞、肝俞,而反下之,两阳之
邪,乘虚陷里,则时如结胸,竟成结胸矣。心下?,变为下利不止,水浆不入矣。上
不入而下常出,则中空无物,其人心烦忙乱,而变成坏证,虽有前条刺法,亦无所用
矣。
【集注】
程知曰:此二阳并病,误下之变也。太阳表邪乘虚入里,则为结胸,心下?;少阳半
里之邪,乘虚入里,则为下利不止。上下俱病,而阳明之居中者,遂至水浆不入,而
心烦也。
喻昌曰:并病即不误用汗、下,已如结胸,心下痞?矣,况又误下乎?故比太阳一经
,误下之变、殆有甚焉。其人心烦似不了之语,然经谓结胸证具,躁烦者死,意此亦
谓其人心烦者,死乎?
汪琥曰:太阳病在经者,不可下,少阳病,下亦在所当禁,故以下之为反也。
赞助商链接